目前事事物物,皆有至理,如一草一木,一禽一兽,皆有理。
德性所知,不萌于见闻。但佛教所说,只有虚而无实,因此与世界、人生是隔绝的,不相干的,对于解决人生价值问题并无益处。
[42]物被常爱就是体物不遗。某偿谓天下之物无两个有相似者,……[12] 对于自然界生命现象多样性的这种体认,使张载成为保持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哲学的理论开创者,对全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。[1] 佛教以实际为本体,在本体的意义上,它与儒家所说的天道之诚是一样的。张载虽然没有像二程那样提出理的系统学说,但是在他的学说中,理(或天理)已经居于重要地位而与天德等同。人是伟大的,人之所以伟大不只是驰骋智力,满足私欲,而在于以仁德对待自然界的万物,进入神化的境界,实现人与自然界的永久和谐。
天地父母的学说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理论保证。境界虽然是主观地说的,但又不是纯粹主观的,不同于个人的主观感受,境界之为境界,必是主客合一的、天人合一的,这是儒家境界说的重要特征。但是,科学必须同返己之学相结合,在人生哲学的统领之下去发展。
这里需要指出两点,一是本心与习心的关系问题,一是智与识即智慧与知识的关系问题。但是,个体生命是有尊严的,生命神圣不可污[51],就是指个体生命而言的。研究者们认为,熊十力是当代心学的代表人物,继承了王阳明学说。对于心、物两方面,有畸重心而祗求明心、治心,竟不甚措意于物,遂至排斥知识者,古代为道之学大多数属于此派。
如果说,本体问题是熊十力哲学的基本前提。[84]天地万物一体并不是纯客观的对象认识的问题,而是人的生命问题,只能从生命体验中得来,更确切地说,只能从自己的仁心体会而得来。
智所得到的,是人生大智慧,而识则是格物而得的具体知识。这正是重新解读熊十力哲学之后所得到的最大启示。[63]《体用论》,第242页。[53]《体用论》,第141页。
在返己、克己这一点上,儒家与道、佛是共同的,可说是兼有二氏之长。[54]《体用论》,第473页。但一元不是离开万物而独存、譬如大海水不是离开众沤而独存。但是,生命确是有目的的,自然界的目的虽然同人的目的不是一回事,不能把人的目的简单地移置于自然界,但就自然界的生命活动、生命创造而言,确实有一种内在的目的性,而这种内在目的性,正是说明天人不二、天待人而成的最重要的理论依据。
但精神、心灵的作用显然是不能够用机械论、物理学的方法进行解释的,甚至是不能用生理学进行解释的。……余实悟、实信体用不二,故对于前哲以实体比拟全知全能之上帝者皆不能赞同。
但这同时也说明,他对知识问题有相当的重视。正是在这个有关人生的重大问题上,熊十力对近现代西方哲学与文化的吸收和批判是同时进行的。
[82]人与万物本为一体是宋明儒学的重要内容,也是宋明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,程颢、朱子、阳明等人都有论述。[69]《体用论》,第251页。即从其变动不居,名之为功用。[9]《体用论》,第148页。在熊十力看来,仁德包含两方面内容,即情与智,是二者的统一。其实真正说来,熊十力的整体论的生命哲学,本质上就是深层生态学的。
但这又不是说,人的自由创造完全是主观的、任意的。第三,本体只是无限可能,而不是自我圆满的绝对。
二者虽然是本体所内含之两端,以其相反相成使本体变成大用即功能,但熊十力更重视精神的主动作用,而精神是指生命、心灵而言的,也就是说,生命就是本体所本有的内在潜能或能力。仁心本不限定在我之一身,实遍在于天地万物。
这也是中国哲学现代化的一种方法。[68] 这里所说的智,是指直觉。
他不过是借用了实体这个名词,而赋予中国哲学整体论的内容,以阐述自己的观点。[19]实体自其太始以至无穷无尽的未来,无有不变动之时,易言之,即无有不变成为乾坤万象之时。天人之际之所以微乎微乎,即在于此。[37] 认为哲学的任务在解决宇宙人生大问题,这一点同冯友兰是一致的。
分析哲学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主流,代表西方哲学的精神,自有其贡献和价值。仁学是天人合一之学的实质所在。
但是从总体来说,熊十力哲学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是,提高人的主体意识特别是德性意识,更加关心生命,与自然界和谐相处。不管他是不是读过怀特海的著作,至少怀特海的哲学思想在当时是传进中国了(同罗素一起)。
[30] 熊十力将这一见解视为自己的晚年定论,说道:余书发明《大易》体用不二,本以现象为主,此是吾根柢,须识得此意。但是,熊十力却从智、情合一上说,不仅重视仁的情感方面,而且重视智的方面。
其变化日新,不守故常。生命是整体的,万物又是丰富多样的,二者是什么关系呢?在这个问题上熊十力根据时代要求,发展了传统哲学。熊十力的生命哲学,是由心灵得以说明的,因此,他经常用心灵代表甚至代替生命。这样,哲学既可资于科学而不至浮空,科学亦可资于哲学而有其统宗,径路殊而同于大通,岂不妙哉。
[2] 我们说熊十力哲学是本体论哲学,就是据此而言的。但是,他又认为:精神虽无目的,毕竟有随缘做主的势用在。
熊十力的体用不二才是一个哲学本体论的命题。[83]浑然为一或浑然一体是形容生命多样性的有机统一的辩证式的表述,是分析思维难以理解的,也是分析语言难以表达的。
但良知不是别的,就是仁。[11]《体用论》,第145页。
标签: 中国煤企转型升级受困 巴曙松:我国商业银行对巴塞尔协议市场风险框架的应用 沈建光:人民币贬值意欲何为? 安国俊: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 李小鹏:创新推动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
评论列表
物皆有气,物皆有理,有是物便有是理,此理便是天地生物之理,只是由于气昏而不能知。
但荀子到王充的哲学传统毕竟不是中国哲学的主流。
鼻无体,以万物之臭为体。
天人一本之学是通过性来实现的,性是通过心来实现的,由此显示出人是真正的实践主体。
亲疏之别是有的,但等级贵贱之高下是没有的。